WFU

2021年5月2日 星期日

健檢報告有肺結節怎麼辦?如何追蹤?


作者:黃國揚醫師





「黃醫師,我剛做完自費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,結果報告說肺部有『結節』,叫我一定要回診。我緊張得這幾天都睡不好,為什麼我會有結節啊?那個是壞東西嗎?」早上門診才剛開始,第一位病人就忙不迭地追問。
 

什麼是結節?


肺部的組織,理論上只有肺泡、支氣管跟血管,但是如果我們做電腦斷層或X光,看到「一顆或一團」不像肺泡、也不像血管支氣管的實心組織,這個就叫結節或腫塊。小於三公分叫做結節,而大於三公分就叫腫塊了。

健康檢查做了低劑量電腦斷層,發現有結節怎麼辦呢?通常健檢報告都會很貼心的在上面用紅字註明:「建議至胸腔科門診追蹤」。因此很多病人就慌張地跑來找我了。

結節的成因有很多,除了癌細胞之外,還有包括結核菌或黴菌造成的感染、發炎,陳舊疤痕組織,或良性腫瘤。其實大多是持續追蹤就好,只有極少部份是需要處理的惡性腫瘤。


多久追蹤一次結節?


但問題就來了,究竟要多久追蹤一次呢?上網路查,大概會有好幾種不同的答案,但多半是外國人的資料,甚至有的資訊早已過時。

其實現在已經有發展針對我們台灣人的肺結節追蹤建議囉!

在去年 (2020年9月) 經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的指導之下,由台灣肺癌學會、中華民國放射線醫學會、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、和台灣胸腔外科醫學會等四大學會,共同編輯了台灣的「肺癌篩檢共識手冊」(註1),統合了國內外有關低劑量電腦斷層及肺結節的研究,發表了非常詳實的結節追蹤臨床指引。

但是因內文十分複雜難懂,我把它重製成較具臨床參考價值的流程圖,給大家參考。


1. 非實心肺結節




2. 實心肺結節




3. 部份實心肺結節





依據肺泡填充的程度不同,在電腦斷層影像上,可區分為「非實心」、「部分實心」及「實心」肺結節三種。這需要由專業醫師經判斷是哪一種型態。之後再依據「肺癌篩檢共識手冊」提供後續追蹤或處置的建議。

而高風險或低風險指引上面沒有特別註明,依我個人的專業想法,應該是配合病患是否有抽菸、肺癌家族史、污染物或工作暴露等,由臨床醫師判斷。

最後,針對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「正常」的個案,共識手冊也沒有列出建議多久追蹤一次。以我個人臨床經驗,會建議低風險族群仍應三到五年定期篩檢喔!


註1. 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肺癌篩檢手冊(醫療版)


(本文保留所有權利,禁止未授權轉載)